概念解读
填补有名合同的漏洞是指在合同中存在某些条款不明确或者缺失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参照相关法律规定、交易习惯或者诚实信用原则来确定这些条款的内容。这种方法被称为“补充解释”。合同漏洞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有效执行,因此及时、合理地填补这些漏洞对于保障双方权益至关重要。
参考案例
案例背景:在某起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中,由于合同中关于租金支付时间的条款模糊不清,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出租方主张每月1日支付租金,而承租方则认为应在每月15日支付。双方就此产生争议,最终诉诸法院。

法院判决:法院首先尝试让双方通过协商解决争议,但未能达成一致。随后,法院根据《民法典》第510条的规定,结合当事人的交易习惯和诚信原则,参考了同行业类似合同的惯例,最终判决租金应在每月10日前支付。这一判决既符合当地普遍接受的交易习惯,也体现了公平合理的法律精神。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10条:
- 内容:“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 解读:该条规定了合同漏洞填补的基本顺序,即先由双方协商补充,若协商不成,则依照合同其他条款或交易习惯进行确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511条:
- 内容:“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 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 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三) 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 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五) 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 违约责任不明确的,按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确定。” - 解读:该条规定了当合同条款仍然不明确时,应如何具体处理。例如,质量要求不明时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履行,价款不明时按市场价格履行等。

律师建议
- 协商补充:当发现合同中有条款不明确或缺失时,首先应与对方进行友好协商,争取达成补充协议。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能够避免后续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 参考交易习惯: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参考双方以往的交易习惯或同行业的惯例来填补漏洞。确保所采用的习惯是合法且被广泛认可的。
- 适用法律规定:当协商和交易习惯都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进行填补。特别是第511条提供了具体的填补规则,如质量标准、价款确定、履行地点等。
- 起诉。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填补有名合同中的漏洞,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和双方权益的最大化保护。